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十一章(1 / 2)

此后的两日,东宫上下皆是繁忙得很,又是收拾行装,又是装顿赈灾的粮饷,足足整出了六十丈的车马。

众人便第三日的四更天启程了。

姜昀黎不知从何处拿来了一套轻便的行装,还亲自上阵给卫时谙绾了个高发,挑了支银素钗子。

一旁的少艾拿着口脂,正准备往卫时谙的唇上印,被卫时谙捉住了手,摇头说罢。

“去江南道是去赈灾,也不是去走亲访友,还是素净些好,免得徒生招摇。”

……

上京至江南道的路程的确十分遥远。

马车虽颠簸,好在快马加鞭,速度倒是不差,要是走水路的话还得再慢上一些。

卫时谙也没有别的事可做,困了便靠在窗上睡觉,醒了便拿着东宫的账本子记记划划,或者同姜昀黎说说话。

许是抄了近路的缘故,原以为要走上大半个月,竟只用了十三天便到了地方。

卫时谙走下马车,甩着坐麻了的双腿时,西边还隐约能看出些夕阳的光影。

太子殿下巡访一事自然早早便传到了各个道州,这一来,也必定少不了各路官员的所谓“接风洗尘”。

卫时谙看着站在面前这些官老爷们笑意吟吟的模样,实在不知道江南道都已乱成了这样,他们这份泰然是从何而来。

不过,当他们看到她的时候,她也一样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几分惊讶。

卫时谙想,或许是碍于谢今朝的身份,他们也并不敢开口询问什么,只将自己一并迎了进去。

走在青石板路上,瞧着黛瓦青砖,不得不说,这里的确当得起一句,江南好景色。

青溪清浅映溪桥,精舍悠然隐相轺。

若不是卖官鬻爵,民怨沸腾,还真是个适合老来闲养的好地方。

只是如今,江南道的黑漆皮灯笼高高挂,若是想要都摘下来,不是件容易事。

“殿下,臣等已备了上好的雅座,恭候殿下多时。不如殿下随老臣来,先行安顿?”

谢今朝垂眸看着眼前的老者。头戴官帽,蓄着短八字胡,身形矮小清瘦,一双眼倒是炯炯有神,不卑不亢地盯着自己。

“阁下是杨总管?”

“正是老臣。”

谢今朝了然点头,开口道:“安顿一事不急,劳烦总管带路,先去府衙。”

杨文海闻言上前一步,躬身鞠礼:“殿下这是……”

“将告御状的那户妇孺,也一并唤到府衙来。”谢今朝并未多做言语,一双眸子神色冷冽。

这一番话逼得同僚们面面相觑,不明就里,只听得杨文海一声传唤:“殿下有令,尔等且速速带路,宣府衙升堂!”

……

人群散开,连着前方的道路都瞬间开阔了不少。

卫时谙一回头,看见小厮们架着驮运行装的马车有条不紊地向庄下驶去,扬起一片飞尘,呛得她连声咳嗽。

“殿下,敢问这位女眷是?”

卫时谙抹着眼泪,抬眼准备看看是哪位仁兄问起自己,刚想开口,便听见谢今朝如是回答:“孤的部下,名叫青梧。”

行吧,青梧就青梧。

“青梧姑娘,请。”

卫时谙闻言,正了正脸色,学着青梧的模样中气十足地比划了下胳膊,压低声音道:“请。”

青梧,我尽量不给你丢脸哈。

谢今朝:“……”

这一路上的信息量不少,卫时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端的听得是目瞪口呆。

只闻得杨总管痛心疾首地检讨这儿那儿的,边上的人都是一个个垂着头,时不时吱一声。

综合这一路上的你言我语,大抵情况就是这事捅到上京之后,杨总管就从道部拨了开春修缮水坝的备银给临安州,放了粮仓,才得以及时缓解了一些储备不足的问题。

至于染了疫病的死者,共计三十二人,尸首安放在临安州城北大营。这些人大多是州内的仁通县下竹乡的村民。只是因为无人前去调查,目前还尚不得知疫病的源头。

而被那死了丈夫的妇人告御状的临安刺史、仁通县令等人,已被下令缉拿,关押至诏狱待审。

只是不妙的是,临安州仁通县县令许昌年,在被抓下诏狱的前一晚竟离奇失踪,后被人在井中发现,仵作给出的死因是溺毙。

“总管的意思是,现下诏狱里只有临安刺史一等人?”

“是,只有宋刺史和临安州府、县令府上一众同僚。”

初冬的天晚得早,天色愈来愈暗,引路的人都逐一都点上了灯盏。

走至临安府衙门前,只见其衙门大敞,里头灯火通明。穿堂而过的寒风激得人冷战津津,还隐隐绰绰裹挟着悲泣的声音。

一入厅堂,便见一女子抱着一孩童跪坐在地上。那女子将头埋入孩子的身躯之中,悲不自胜,哭得背脊弯曲,整个人似是将要晕厥。

卫时谙看得实在不忍,退到了后方去。

那女子的高声悲鸣渐渐转为低哑的啜泣。她操着一口吴语,口齿不清地咕哝着,叫卫时谙并不能听得明白,但隐隐约约也捕捉到了一些有用的字眼。

杨太守将这妇人的情况大致陈述了一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