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61章 宴(1 / 2)

大卫朝的皇帝京城以赏花的名义,设立宴会,赋诗娱乐。作为笼络群臣感情的活动,宴会的参与者也大都是和皇帝亲近的重要文臣,比如翰林、三馆学士、杂学士、待制、馆阁官等,必须人人应制赋诗,当场交卷,以达到推尊文臣的目的。于是,一些诗才出众的中下层官员就千方百计地借助“赏花宴”施展才华,亲近皇帝,以获得特殊眷顾,营求仕途的飞黄腾达。

赏花宴上的名篇佳作,有王禹偁《司空相公挽歌》说:“赏花临凤沼,侍钓立鱼坻。”魏野《送朱台符学士关西巡抚》也写道:“琼林想回日,未失赏花期。”

而“赏花钓鱼”也因此成为典故,意指获得皇帝的青睐。

赏花宴不仅在大卫朝盛行,甚至还对周边的国家带来了影响,早期的契丹国有“(圣宗)幸长春宫,赏花钓鱼,以牡丹遍赐近臣,欢宴累日”,“(兴宗)召宋使钓鱼、赋诗”。

这说的是赏花宴上的赋诗之盛行。

所谓宴,自然跟吃分不开。

成语“渐入佳境”源出东晋画家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,说他爱从梢儿往根儿吃,越吃越甜。除了味觉的佳境,古人还注重用餐的环境之美,良好的环境气氛可以增强用餐的愉悦感受,吉庆的宴会必须设置得喜气洋洋。当然,用餐也并不全是为了寻求愉悦的感受,也有抒发别离之愁苦和相思之郁闷的,最妙的环境就是古道长亭和孤灯月影了。因此,用餐时的环境氛围应该以适度、自然、独到为美。用餐佳境的获得一在寻,二在造,寻自然之美,造铺设之美。

佳境的寻觅并不限于春日,赏花也是设宴的好理由。《闻见前录》记载,洛阳人喜爱赏花,正月梅花,二月桃李,三月牡丹,花开时贵族公子、仕女纷纷载酒出城,选择园林胜地饮酒作歌,虽然贫者亦以戴花饮酒为乐。古人赏花的方式也是花样迭出。《曲洧旧闻》记载,大卫人范镇在居处作长啸堂,堂前有酴醾架,春末花开,于花下宴请宾客。主宾相约,花落在谁的杯子中谁就要罚干。落花纷纷扬扬,无一人能免于罚酒,于是宴会就有了雅名“飞英会”。有了如此多的赏花宴,也便有了许多的诗文。

由于当权者提倡这种活动,所以上京城上京城的赏花宴非常盛行。

除了宫廷赏花宴外,文武百官这一活动也很盛行。

端阳公主这次赏花宴的目的,很明显,是为了彰显她的公主身份。

无论言情的人,还是宴会举行的地方,都非常的讲究。

钟巧儿自问自己上辈子,见过的好地方不少,尤其江南水乡的园林,可当他们抵达宴会场所时,她还是着实被惊艳了一把。

实在是眼前的园林,比之她上辈子任何地方见过的,都来得妙。

园林的贵,贵在人工,在一个不大的天地里,因地制宜,沿阜垒土,种植花木,建造亭榭,由此而出现多样且幽美的画面,达到“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怡”的境界,此乃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,也是华夏国最经典的园林式建筑。

眼前的园林,比之苏州园林更加精致,更具有古典意味,当然这跟现代园林在时光流逝中被破坏有一定关系。

但眼前的园林建筑出彩的地方,不可否认。

就比如眼前的长廊就好,像一条气势雄伟的长龙盘旋在眼前,定眼一看,原来是一条曲折蜿蜒的长廊,这长廊古香古色,很是好看。一阵风吹过,仿佛听见了龙的怒吼声;一束阳光照过,好像龙在展示他的绝技--神龙摆尾。说这条廊子是龙,实在是形象:以一座小巧玲珑、别具一格的亭子为准,亭子是龙头,那弯弯曲曲、不知去向的长廊便是龙身,可是,龙尾却一直不肯露面,像一位害羞的姑娘用面纱遮住了自己的脸。这可真是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呀!

再说另一段曲廊,一丛阶边的小草,一组精妙的雕刻,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,把曲廊分成十几段,每段房棱上的彩绘,或山,或水,或人,或物,或历史故事,或神话传说,竟无一相同。一幅“嫦娥奔月”的彩绘,人物形象栩栩如生。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,很有些“吴带当风”的味道,耐人细细地玩味。

这只是园林里的廊建筑,还有满园的花繁草茂,翠竹落英山石,鱼戏绿波花浓,出水芙蓉连天等等。

眼前的园景,有如持伞而过的江南少女,凌波微步,充满诗情画意的古韵。

真真是个妙地方。

在她感慨这地方的鬼斧神工时,她已经被端阳公主的婢女引领着,走到赏花宴的现场。

她来的比较迟,现场已经有很多人了,那些个年轻小姑娘的装扮,足以跟这满园的鲜花相媲美。

视线在这些人身上一一掠过,钟巧儿不得不感慨,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地方,但凡女人扎堆的地方,都免不了争妍斗丽。

不知道端阳公主是故意晾着她,还是真的在忙,反正那婢女把她带到宴会现场,就说他们公主这会儿在忙,让她先等着。

钟巧儿这是第一次来京城,云家本来在这里也没什么根基,其他人都三五成群的,只有她一人孤零零站在那里,看着跟个小可怜一样。

当然,这些只是外人的想法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