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人在大唐,奶奶是则天女帝> 第四十二章 白龙鱼服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二章 白龙鱼服(1 / 2)

因为有李显的支持,王勃教导李裹儿时的最后一点顾虑也消除了。  “我们这是要做什么?”李裹儿一边问,一边扯扯自己身上的布衣和头上的斗笠,感觉十分不自然。  她还没穿过这种衣服呢。  有点糙,虽然因为旧的原因,没有十分的扎人,但因为布料本身的缘故,倒也有七分的扎人了。  王勃坐在台阶上,他穿着一件粗麻衣服,正在慢悠悠的裹着绑腿。等李裹儿问起,才不紧不慢的回答道,“你不是问我庶民穿什么衣服吗?我就带你去看看。”  “哦。”李裹儿原本想说你讲给我听不就行了,俗话不是有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的。她只想在最短时间读最多的书。  但是想想她长这么大,除了捡王勃那次,还没怎么出门玩过,所以顿时又有点心动,于是便闭嘴不说话了。  此次出游,除了他俩一老一小,还跟了两个人,便是心大的华英英,以及李裹儿第一个挖过来的护卫胡三。  此时两人也身穿麻衣,不过华英英的衣服是从家里带来的,胡三是自己包裹里的常服,补丁数量小于五处,算是二手八成新的衣服。  民间的衣服珍贵,都是大孩子穿了小孩子穿,能穿到几手的,取决于你在家中排行第几。  华英英和胡三能有品相还不错的,是因为他俩在各自的家庭中都处于受重视的,又是要“出门”的人,这才拥有这种好东西。  但对于李裹儿来说,她生平从来都没有穿过丝绸以外的东西,甚至连装东西的口袋都是丝绸的,所以当她第一次见识到华英英压在包裹底的衣服时,她在想这是什么鬼东西?能上身吗?  “这是麻布,我们在家里都穿这个。”华英英脸上稍微有点窘迫,但她本来也是个心大的,不是很在乎脸面,于是很快就跟李裹儿分享起来,“我这件是我娘特别给我做的里衣,很是柔软。郡主你摸摸。”  “啊?”李裹儿看着那还有两个补丁的衣服,用手捻了捻,前所未有的粗糙触感让她茫然,“里衣……为什么不用丝绸?”  这话说出来之后,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像极了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。  但在她生活中,这的确是个常识。  “因为丝绸可以抵税啊。”华英英好奇的看着李裹儿,她年纪小,还不懂得眼前这位,是不用交税的。  李裹儿有万般缺点,但有一样好处,就是脸皮厚。  交税这件事情,她两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过。  她只知道,作为公主,她食邑中的赋税都是供给她吃喝的,所以她只用管自己想要什么就行了。至于那些缴税的百姓如何生活,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。  但是这一次,她却因为自己的小婢女,对这些事产生了好奇。  所以她就找了自己的先生王勃来询问。  反正她整天挨打,总要收点利息不是。  “百姓们怎么生活?”王勃只是略一思忖,便对她吩咐道,“你先回去,过几天我告诉你。”  如今便是过几天,他直接让人送了一套衣服过来,然后便有了今日之行。  “””  “出去玩要穿成这样子?”李裹儿站在那里,总觉得浑身不自在,在扭来扭去。  “如果按照你平常的样子出去,被人前呼后拥的,你能看到什么?”王勃有点嘲讽的反问道。  这让他想起来自己被撸来的那天的遭遇。  其实也能看到不少东西。李裹儿有些讪讪的想,但聪明的没有说。  王勃打完绑腿,看着在华英英的帮助下,已经成功融入三人中的李裹儿,叹了口气。  同样的年纪,小郡主连自己穿衣都做不到,而华英英却已经懂得如何照顾同龄的妹妹们了。  而这样的她,已经算是李显众多子女中,最不娇生惯养的了。  皇家的这些天潢贵胄们,真的有人能“哀民生之多艰”吗?  如果这是个男孩儿就好了,他在心里叹息了一声,旋即又哑然失笑。  如果是男孩儿,先不说怎么可能会放任让自己这样胡乱教导,就是女皇陛下,也会严格把控他们能接触到的人。  陛下对她的子孙们都颇为忌惮,若不是她之前下了圣旨,怜惜郡主出生荒野,允许她在周围游玩,他也不敢带她离开那座精致的牢笼。  至于诸位皇子皇孙们,就是多与士人交谈两句,都会引来杀人之祸。  听说神都的宫殿里,有小皇孙自从出世之后,还没走出过宫殿一步呢。  罢了罢了,不要想那么多,竭力去做吧。纵然无用,这世间多一个同行者也是好的。  **  四人出了宫殿,一路南行,却没有进入城郭。  李裹儿好奇,忍不住发问,“先生,不是说看庶民吗?为什么不进城。”  “城里看不到你要看的那些东西,我们去乡间。”王勃笑了笑,然后对一旁的胡三产生了兴趣,“你知道为什么吗?”  胡三挠头,憨笑,“不知。”  王勃有些失望,他知道此人是乡间长大,还指望他能告诉李裹儿一些稼穑之事。  “因为城里住的都是乡间有钱的人。”华英英脆生生的说道,引起了两人的注意。  “有钱?”李裹儿想起华英英带着补丁的里衣,感觉有些好笑。  这也叫有钱。  华英英这么一说,胡三也想起来了,立马附和道,“对啊。我们村子里,只有地主才会搬去城里住,他们在乡下有好多田,村里的人都佃他们的,这样他们一家就不用去种地了,会全家搬到城里住,只有收租的时候才回来。”  “就算这样,也不是每个村的地主都能去城里,往往只有十里八乡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