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5章 赤壁赋(1 / 3)

大明

"文能旷古烁今,功能流芳百世,这苏东坡真的绝了。"

朱元璋也很是感慨。

而和刘朱二人深有同感的还有历朝历代间的许多人,一时间对苏轼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。

大秦

"水利功在当下,利在千秋,一如都江堰,一如郑国渠。要是多几个像苏轼这样的人,大秦何愁不兴盛?"秦始皇对此很是惋惜。

我生君未生,君生我已老,恨不相逢大秦朝。

秦始皇以为,这个名单很清晰地释放了一个信息——苏轼能和这些治水达人并列,足以可见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之大。

除了这上面已经提及到的李冰,这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不禁又让秦始皇想到了一个名字,和那个名字所代表的那段过去的岁月。

战国,何谓战国?因为战争是这个时代唯一的主旋律。

除了战争之外,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,还有无数阴谋阳谋。

当年韩王派遣水工郑国去秦国修渠,西引泾水向东引入到洛水里,从西向东全长三百余里,这不是一个小工程,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。

派出水工郑国,这是一个韩王的阴谋,而来到泰国后的水工郑国果然不负厚望,成功得到了当时还是秦王政的自己的信任。

然而,这却是一场疲奏的阴谋,而在阴谋暴露之后,它又变成了一场令秦始皇无法拒绝的阳谋。

"始臣为间,然渠成亦秦之利也。臣为韩延数岁之命,而为秦建万世之功。"

他依然清楚地记得郑国说的这番话,但是他愿意为此心甘情愿吃亏。都江堰不必多言,一个李冰,就已经让秦朝尝到了水利基建的甜头。

于是他下令继续修建。

是的。秦始皇从来都不会拒绝一个有足够长远利益的提议,而秦朝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壮大自己的机会。

这个阳谋,秦朝接了。这个阳谋,秦国接了。

这个哑巴亏,秦始皇吃得心甘情愿,而这个哑巴亏,一吃就是吃了十年。十年,整整十年,直到公元前236年,郑国渠终于修建完毕。渠成之日,关中变成了千里沃野。

用十年的哑巴亏,换来了关中平

原的风调雨顺、粮食丰收……这笔买卖到最后还是秦朝合算。

渠成,注填淤之水,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,收皆亩一钟,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,因命曰\''郑国渠\''。

秦始皇心下冷哼,韩王以为这一举措是为“疲秦”,然而殊不知,这更是在“强秦”,帮助秦国继续壮大。

而在郑国渠修建成功不久之后,再也没有什么能够继续钳制住秦国这只猛虎了。

韩国送出如此的“大礼”,秦始皇自然要给予丰厚的回报。这只猛虎磨爪之后第一个灭了的,就是韩国。

“扶苏,将来待朕百年之后,当以宋朝为鉴,切不可因所耗人力,物力之巨而荒废了水利建设。"

秦始皇话锋一转,意在提点。

"诺。"

扶苏称是。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改变的何止是秦始皇,他也成熟了许多。

虽然公子扶苏依然温润如玉,风度翩翩,然而兴许是经过这一年的历练,他的眉目间多了些许与其父肖似的成熟和冷冽。

【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命吗?】

什么命?

大家刚生起淡淡的疑惑就被天幕新浮现的文字吸引了注意。

“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,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,就是救旱,不管身在何处,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,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。"

——林语堂

女声激情洋溢:

【其实苏轼不是火命是水命,但也差不多了,他这一生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。既如此,那我们不妨在诗词之外,再认识一下苏抗洪英雄·水利专家·轼!】

【东湖暂让西湖美,西湖却知东湖先。一个冷知识,苏轼的第一个湖,不是西湖,而是东湖。】

天幕似乎在与众人热情互动:

【大家还记得苏轼仕途的起点第一站吗?】

“知道啊,陕西凤翔。”刘彻很给面子,敬职敬业地做了一个合格的捧哏。

【当官第一年,苏轼这刚上任的小年轻,倒霉催的,就遇见了大旱。】

?

苏轼气抖冷。

/>"天幕……天幕你是懂如何激怒一个人的。"

苏轼很是无奈,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,不,壮年男子,听见自己被人叫做小年轻……咳咳,虽然当年确实自己年纪不大。

【眼见这种情况,水多则蓄之,干旱则泄之,苏轼心下决定,修湖!】

一个秀美又大气的湖泊出现在天幕上,众人心知,这便是苏轼的东湖了。

"东湖之美不逊于西湖。"刘彻其实还是更喜欢东湖一些,西湖很精致,比起西湖的小巧精美,东湖则更加大气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