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2章 赤壁赋(1 / 5)

【苏轼在黄州,不仅厨师当得漂亮,凡是好吃的,都要在诗上宣扬一下,广而告之,而且苏轼他很喜欢和寻常人打交道的,尽管“与樵渔杂处,往往为醉人所推骂”他也不觉得难堪,反而“自喜渐不为人识”,他非常喜欢这种不被人识的乡野凡俗生活。】

【从名满天下到无人认识,从苏轼到苏东坡,说苏轼脱胎换骨了也不为过。五十亩的坡地,两度游历的赤壁,黄州,便是苏东坡最初的精神涵养地。】

如此说来,黄州这地位确实不轻。

李世民心下评判道。

【居住于黄州的最后几年,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创作上,苏轼各方面提升都有了质的飞跃。从忐忑到到从容,而今苏轼他的心胸早已像汪洋大海那样,虽然会有波澜,但是总体是保持稳定的。】

【关于这一点的最好体现,便是这首词——《定风波·三月七日》,也是属于经典作品了,影响力非常大,不背不是中国人的那种。】

"不背不是中国人的作品,有点多吧。"刘彻吐槽。

本来盘点的就是高中必背,那这些必背,算不算得上是不背不是中国人?

大唐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"在大雨天“吟啸" "徐行”……可见外物不足以让苏轼挂心呐。"

李白一边读,一边内心也跟着心潮澎湃起来,又是一篇开头便知不凡的佳作。都说诗仙洒脱,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这真是让他都要对苏轼竖起大拇指,连连称赞。

“穿和打,这两个字都用的极好,突出了雨势大和突然,和莫听相称。”诗圣在线讲词,咬文嚼字版杜甫上线。他慢悠悠地抿了一口茶,继续说道:

"面对疾雨不躲避、不惧怕,反而有种享受风雨之感。"

而苏轼对此的态度是——“莫听”。而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,这句是反问,也是对前一句的延伸,更是和小序中“同行皆狼狈”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大唐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……写得真好。”

李世民眼直勾勾地盯着天幕,心跳直砰砰跳个不行。

真的很难不对这样的

词句无动于衷,李世民表示苏轼也太会写了。竹杖芒鞋这是典型的平民装束,马呢,自然是为达官贵人所骑行。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能胜过骑马?

呜呜,朕就喜欢这样的。

他理解到苏轼的意思是,凡人活得轻松自在,与高官厚禄的人相比过得并不差。在亲身经历这些波涛诡谲的政治风雨后,李世民对此深有同感。

谁不喜欢轻松自在地活着,现在虽然大权在握,但是事情也多啊。一想到亟待解决的各种事情,李世民忍不住哀怨了一下。

忙死我了。怎么当了皇帝之后反而更累了,他瞅着他爹李渊当皇帝的时候那可是一点都不累啊。

可惜李世民也不想想,李渊当年文有太子,武有秦王,不说臣子了,连儿子都很顶用。

有什么活儿,比如那种非要皇家出面的不想去直接安排给儿子不就行了,他在后宫潇潇洒洒,当然活得很舒服,

大汉

刘彻表示,莫说大唐王朝了,他大汉天子也喜欢这词。“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
猪猪陛下哼唧,然后开始摇头晃脑。无畏无惧,诶,主打的就是一个面对风雨的不屑一顾。

"苏文忠这副词,无论什么时候读,都让人心生豪迈。"

哈?为什么不直接叫他文忠公。谥号文忠的可太多了,大唐六位,大宋十几位,甚至苏轼的老师欧阳修,谥号也是文忠,只能用姓氏加以区分了。

后世苏轼的崇拜者直接一个眼泪汪汪,这首《定风波·三月七日》,即使是在苏轼众多的词里面,也算的上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了。

因为一蓑烟雨任平生,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才是后世诸多文人墨客他们所追求的。

大唐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潇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“真是……旷达又洒脱。也无风雨也无晴,这句堪称全文的点睛之笔。”

风雨,又是一语双关,李白发觉苏轼是真的好爱玩这一套啊。这既可以指路上遇到的自然风雨,也可以指政治上经历的风雨。

而前面的归去,联想到苏轼的处境和他对陶渊明的喜爱,很难不怀疑是化用了归去来兮。

但与陶渊明不尽相同,陶渊明是辞官归隐,而这里只能看

得到苏轼的淡然和释怀。

“而且穿林打叶雨,一蓑烟雨,也无风雨也无晴,总共描写了三次雨,每次的雨都不一样。”杜甫也随之补充。

这三次雨分别是:自然的雨、自己经历的风雨、以及对风雨的见解和感受。"途中遇雨这本是一件小事,苏轼却能因此以小见大。"

用人生的特定小事来体现人生哲学,能做到这个地步,可不容易。秦始皇微微眯了下双目,更心动了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